为什么25公斤地一菌能替代40公斤复合肥?高钙复合微生物菌肥地一菌介绍,(台湾)隆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研发的高钙复合微生物菌肥“地一菌”,在土壤、气候恶劣条件下能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产品有以下特点; ![]() 1、复合微生物菌群:多种有益微生物菌群相互协作功能强大,产生丰富代谢产物等活性物质,具有强力促根(根白、根长,毛细根数量多);产生聚谷氨酸形成根系保护膜,保水保肥,增强植物根系吸收能力。 2、配方合理:氮、磷、钾≧23%、钙≧16%、微量元素≧0.5、硅≧2、 r-PGA≧1%、有益复合微生物菌≥12000万/克(纳豆菌、枯草芽孢杆菌),作物吸收养分均衡,健壮不突长、病虫害大幅度降低。 3、利用率高:经复合微生物菌分解,肥料利用率达到90%以上、还可以分解利用土壤中积存的养分,减少肥料用量,解决土壤板结。 4、高钙:水溶性氧化钙16%,r-PGA特殊的溶钙功能加以微生物菌的配合,使钙的吸收利用率大大提高;还能有效抑制磷、钾和钙的拮抗,螯合、携带养分可供作物充分吸收。 5、添加r-PGA、矽藻素:具有促进磷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补硅、抑虫的特殊功能。 (三) 普通复合肥和“隆泰”地一菌的基本对比: 一般化肥中氮肥利用率为30%左右,磷肥只有20%左右,钾肥30%左右。 15-15-15复合肥40公斤,作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养分:合计:4.8公斤。 氮15*30%*40公斤=1.8公斤 钙=0 磷15*20%*40公斤=1.2公斤 微量元素=0 钾15*30%*40公斤=1.8公斤 复合微生物菌=0 地一菌因含有特殊的复合微生物菌群,肥料利用率平均可达到90%. 地一菌25公斤,作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养分: 合计:8.37公斤。 氮3*90%*25公斤=0.67公斤 钙16*80%*25公斤=3.2公斤 磷10*90%*25公斤=2.25公斤 微量元素=0.5% 钾10*90%*25公斤=2.25公斤 复合微生物菌1.2亿/克 由此可以看出:25公斤“地一菌”完全可以替代15-15-15复合肥40公斤使用。 另: 1、用“地一菌”肥料利用率高,土壤肥料积存减少,板结也很很快改善。 2、“地一菌”低氮高钙的特点可以有效抑制作物突长,减少病害的发生。 3、“地一菌”所含微生物的天然抗菌性和抗病性保护植物免受病菌的侵害、提高抗逆性(针对旱、涝、药、肥害等有明显改善作用) 为什么要使用微生物菌肥? 1、微生物菌肥可以改良土壤: (1)通过有益菌的大量繁殖,抑制了其他有害菌的生命活动。 (2)快速分解土壤有机物质,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且通过有益菌的活动能够疏松土壤,土壤的保肥、供肥、保水、供水及透气性都得到很好的调节。 (3)分解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避免残留农药对下季作物产生药害。还能对植物生长过程通过根系排放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 2、微生物菌肥具有固氮、解磷、解钾功能,能够大大提高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从而减少肥料的施用。 3、施用微生菌物肥可以达到生物防治病害的效果,灌根可抑制土壤中的病菌,喷到叶面,可防止病害的入侵。 4、微生物菌肥可以促进作物早熟和延长采收期。由于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土壤养分丰富且平衡,土壤中肥料能够更好的被作物很好的吸收,因此能够促进作物早熟和延长采收期。 注: 据统计,目前国内微生物菌肥料生产企业已超过1000家,年产量1000万吨,产值200亿元。 此外由于检测手段滞后,目前市场上的生物菌肥有效菌含量动辄标称几亿、十几亿甚至几十亿,让农民或者经销商误以为标明的菌数越多产品质量就越高,事实上,菌数多少不是衡量菌肥质量优劣的唯一指标。判断好的微生物肥,首先选择菌种很重要,其次是菌种的活性和适应性。有些生物菌在土壤里的适应性很强,很容易存活和繁殖,而有些菌则在到达土壤的数小时之后就能死亡大半。 |
![]() |
为什么25公斤地一菌能替代40 |
为什么25公斤地一菌能替代40公斤复合肥?高钙复合微生物菌肥 2018-08-15 09:33:15 |
![]() |
2018年8月15日:今日复合肥价 |
2018年8月15日:今日复合肥价格日报 出厂价多少钱一吨? 2018-08-15 08:53:38 |
![]() |
2018年8月15日:今日硝酸钾价 |
文通钾盐集团有限公司关于硝酸钾的报价为4600元/吨。硝 2018-08-15 08:52:48 |
![]() |
2018年8月15日:今日硫酸钾价 |
2018年8月15日:今日硫酸钾价格日报 出厂价多少钱一吨 2018-08-15 08:52:06 |
![]() |
2018年8月15日:今日磷酸二铵 |
2018年8月15日:今日磷酸二铵价格日报 出厂价多少钱一 2018-08-15 08:51:17 |
![]() |
2018年8月15日:今日磷酸一铵 |
2018年8月15日:今日磷酸一铵价格日报 出厂价多少钱一 2018-08-15 08:5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