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肥市,好像和其他年份很不同,也仿佛和其他年份没有什么不同。 一样的大环境艰难,一样的众企业奋进;但是市场真真是更加难做了。 一边是繁荣,一边是不安,各种矛盾的撕扯。 市场变得更快,喜欢与选择就在一念间,农作物不赚钱说什么投入? 理念、产品都加速迭代,成本增加,市场活跃度降低,市场节奏把控越来越难……新的困难谁来解决? 我们将2018年上半年的过往都折叠在肥市二字里——就会发现产业正经历着大规模洗牌,市场机遇和挑战俱在。未来已来,却分布不均,只是仅属于与时俱进者。 我们看肥市的每一层,看到现象,引发思索;找到对标,获得发展途径。或已经把握或错过了曾经的高增长阶段的你,将怎样赢得未来?
第一层:市场活跃度降低 今年好像大多数企业和经销商也都陷入深刻的焦虑之中:市场启动慢,市场活跃度降低,市场节奏难把握。 化肥减量,对于国家而言是大势;对于具体企业而言,销量下滑是灾难。因为在很多企业的认知中,减量减的应该是小企业的量;对于有技术含量的,有品牌的企业而言,仿佛是很遥远的事情。事实的真相果然是这样吗? 河南为例,4月下旬市场才有些许的动静,才有经销商开始少量的备货。虽然说今年的季节有所推后,但是下游市场观望的态度是骗不了人的。这也是河南区域为什么夏季政策迟迟未出的原因。窥一斑而知全貌,全国大多数地方估计也是如此。 市场怎么了?下一步如何做? 好像“下一步”特别难踏出。和很多企业聊的时候,都说2018年一季度销量不是很好,同比都有些许的下滑。农产品价格低迷,市场压力大,下游需求的变化深刻,外部环境难以把握,市场活跃度在降低:对企业而言,市场把控更难了。 对于深耕市场的个人而言,可能更关注市场的细节:客户迟迟不拿货;小户更趋向价格实惠;某某企业已经动了;非正规企业不停往农户家里塞化肥让经销商的货无处可去……这些更令他们头疼。 企业越来越不能解决目前经销商和农户遇到的问题;市场上的促销、会议减少,即便有,参与者也有日趋减少的趋势。 这些都在表明,肥料市场的市场活跃度在降低。 有业内人士预测,长此以往,品牌型和营销型企业的未来可能将更加艰难。 那么,市场活跃度降低的情况下,企业该干什么?用什么样的工作内容去置换原来的忙碌与活跃?未来企业和经销商怎么转型?该如何走下去?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讲,市场活跃度降低未必就是坏事。过热的环境会让人狂躁,狂热,冷静下来的市场倒是可以让人停下来去理性思考,不再跟风,不再拍脑袋。而去找到自己真正适合的路径。毕竟,当没有路径的时候谈方法等于零。 有人说,2018年是一个大裂谷的时代,它不仅是过去通往未来的桥梁,同时也是一个分界线。有的人凭借对未来的认知和洞察,找到路径;有的人停滞不前,将被遗落。所以,差距就像裂谷,之间的鸿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难以逾越。 第二层:产品价格的两极定位 肥料产业的“三高时代”来临VS 低价成了主流,市场给企业一个艰难的选择:保量还是保利润? 没有任何时期像目前这样的尴尬两极定位,一方面是企业对于高品质、高附加值、高利润产品的渴望,一方面是低价格才能畅销大田市场的现实需求。 毋庸怀疑,今年很多企业在大田上遭遇滑铁卢。不少企业夏季肥甚至上半年都有下滑,即便总量没有下滑的,其高利润产品也在下滑。去年想在高价产品上一竞高下的念头,在上半年多数打了水漂。 有经销商吐槽,居然有农户问他有没有30元一袋的肥料。市场培育了这么多年,这在往年是不可能的。也有企业叹息,现在高端肥推不动,低端竞争太多。 因为前期的成本升高,所以经销商都将期望放在了后期,期待价格回落。因为基本上每年旺季的时候价格都有一定回落。也因为目前肥料供过于求的态势,和产品朝发夕至的便捷,经销商都不着急备货,零售商更甚。 市场不动,原料成本高企,时至三月底,企业仍不敢报价,也不敢透露夏季的政策。 很多企业因此调整了生产节奏,等到河南、东北几乎同时开始备肥的时节,不少企业库存不足而手忙脚乱。 为了促进夏季市场的旺销,据了解,很多企业开启了限量优惠的政策,也有企业开始给农户培育大豆用肥的必要性,也有企业开始生产低端产品,凭量取胜。 即便如此,仍有企业笑傲江湖。截止5月13号,绿业元“芸保”大单品销售8.4个亿,要知道去年芸保全年的销量是7个亿。 有企业说上半年已经如此,希望下半年会好些。也有企业说,今年上半年不退步就是进步。下半年会怎样?现在还未可知。更多企业将“宝”压在了经作上面,压在了高附加值的产品上面。 当农业面临着消费升级的重大时代机遇,高附加值、高品质、高利润的三高产品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 虽然肥料的消费者并不一定已经中产,并且做好了可以消费中产的地步,但是他们对好产品的需求还是有的。在农产品的消费从吃饱变成吃好的需求转变的时候,农产品的投入品——肥料,当然也要从增产变为提质。 这个逻辑没错,在高品质农产品的收益下投入就显得渺小。除了品质好、能够提高溢价之外,还有利润支撑。这也是这几年很多新品、新型肥料推广速度快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目前支撑“三高产品”的势能已经起来,企业和经销商已经有支撑三高产品能力和平台。当然农资三高产品是由服务撑起来的。没有服务,三高产品在农资行业没有市场。 第三层:种植迷局 今年种什么赚钱? 这恐怕没人能够回答。 种植问题恐怕是所有农人的迷局,不局限于大田还是经作。 为什么别人种的时候赚得盆满钵满,到自己的时候哪怕多收了三五斗还是逃脱不了血本无归的噩梦? 各种大田作物的价格低迷,让农户不想投入,而相对于投入,农户更迷茫的是种植种类。 其实,在谈论市场的时候,我们得关注种植人群,不同种植人群对种植有不同的看法。 北方小农户考虑的是继续种玉米还是改种大豆,还是再种点芝麻,其他更多的种类一般不会去尝试。现在仍然自己种植的散户几乎不指望田间收入的千余元,没有劳动力的干脆都将土地流转给了大户。 而大户,其抗风险能力也未必就足够,有的在包地之前可能也未必做了足够的准备和调研。反而是小大户(20-100亩),由于其投入不足够多,也几乎不用请工,基本上多是赚钱的。 然而,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户而言,无论拥有田地的多少,在气候条件差的时候能做的也有限。 乌兰察布种植土豆的群体,经历了去年的价格跳水,今年也只能继续种植,“活下来,经赢你的土豆”;苹果今年多地发生冻害,严重影响挂果,农户投入不再积极;四川部分区域柑橘迎来小年…… 大蒜价格下跌至十年最低,某某地区苹果滞销……有的没的,各种滞销的讯息铺天盖地,当然也有消费滞销信息的情况,就如临猗滞销大爷被各种消费。说实在的,今年春天除了大樱桃依然价格坚挺之外,很多柑橘类产品价格一落再落。而大面积的滞销新闻,对产业也是一种影响。 有时候农产品价格的起落是市场的自我调剂,有时候是天灾,有时候却是人祸。 有人呼吁不要跟风,有人说理性种植,但是究竟怎么种植?哪个区域种植哪个产品更好,哪个更适合,谁都说不明白。 种植迷局,其实不是今年都有,未来肯定还会广泛存在。 但是,可以预见的,就是农产品品牌的建立会更好。大樱桃为例,大连、烟台等地已经开始打造地理名片、地标产品品牌,企业也在帮着农户或者基地打造品牌,而这些,应该是突破迷局的一个出口。 第四层:产品的功能化提升 其实任何创新,不过都是在寻找消费者的刚需罢了。 创新随着消费需求的改变而改变。 市场活跃度降低之后,用什么内容去置换? 农资与市场主编冯卫东认为,营销已经做到极致了,这个时候需要分工明确,在品类上创新。将产品做到精准化,往产品上附加更多的功能。 其实,将产品功能化这个苗头从前几年已经开始,企业更加注重研发和新的细分领域的产品。很多企业因为在大品类上无法超越一些标杆企业,就另辟蹊径,找到自己的优势细分领域,进而领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政策和理念的推动下,农业绿色发展成为趋势。守土有其责,土壤健康保卫战亟待全面打响。所以,产品也开始了它的迭代步伐:从火热的药肥,到生物刺激素,再到各个细分领域均如是。 譬如,今年金正大提出“亲土种植”,很多活动围绕着亲土种植开展。其董事长万连步表示,金正大在此前的20年间专注开发推广新型肥料和化肥增效技术,2018年将是转折点,未来10年金正大将大力推进土壤修复和亲土种植。 “亲土1号”正式面世短短五个月,就取得单月销售收入破亿的成绩;今年3月,新洋丰和康朴合作,新洋丰独家生产的“康朴·诺泰克”肥料上线;作为肥料行业的标杆之一的史丹利,也在助推生物刺激素国际标准加快落地;湖北鄂中生态的“仟金方”微生物生态复合肥,贵州西洋实业的碱性肥料“诺威施”等功能型肥料产品,也都有不俗的表现。 加上政策导向,今年,大部分企业的认知都是“土壤健康”类的产品将是风口,改良土壤、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型的产品将会有生命力。这个趋势在各个展会、企业新品发布会上都可以看出。 市场搅动的过程中,也多出现这类产品的身影。 而产品的功能化,也离不开服务的功能化。 因为很多土壤需要修复、改良,需要高品质产品,更需要专业的集成服务,而很多企业设置的服务已经渗入到整个农业的产业链条之中了。 第五层:专业化的落地服务 农产品价格不行,农民农资投入积极性变低,逐步往上传导,对于技术服务能力强的经销商反而是个机会,农户对技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种植风险意识增强。 市场各层级的产品过剩格局已经形成,催生了营销中的不同模式并存。低价位的单方营销使利润到了临界点,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并将高价产品卖出去?凭借原来的方法,绝对无法成行,这些都迫使企业进行营销转型。 而转型的一个方面就是专业化,服务化。 产品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但是就目前而言单一的产品并不能带来大的发展空间。 很多企业已经变生产型企业为服务型企业:保留生产企业的职能,再成立新平台做控股公司,控股公司延伸业务范围,集肥料、农药、农机、农技于一体,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式服务,联合优秀经销商参股,涉足农事服务和产业链,之后再做并表。 金正大发布2018年一季报,净利润同比增长的原因之一就是——“金丰公社”模式超预期,带动客户业务及产品销量快速增长;诺普信目前已并表的14家控股经销商,营业收入大概8亿元;宁高宁在三农发展大会上透露,中化集团将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广泛的结合现代农业产品服务资源,共同打造一个共生共融的现代农业生态服务圈;芭田股份打造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用大数据给农户赋能。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实现农作物全程监管可追溯,在保证农产品品质…… 不止企业在转型,经销商也是如此。作为经销商,大多数体量大的也已经切入专业农事服务。广西汇福达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继学只专注柑橘的几个关键病害,解决农户痛点,而这种服务的价值并不受行情的左右。 当然,对于农资行业来说,经销商同时兼任着技术服务的重任。从当前经销商的资金、规模等实力来看,还是有其短板的。 真正的农业服务是什么?应该是个闭环。从上游的农资产品顺畅供应,物流、农业金融、农技服务、农产品采收和上行。有了这些才称得上最初的业务模型。 所以,可能这些并非一个企业的事情,将是一个服务团体的融合,融合各个服务小单元。 草灰蛇线,伏延千里。 即便是目前看不透,但是,可以预料,未来,拳头产品为基础的农事服务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六层:多种服务主体并存 未来到底谁在卖农资? 其实这个问题,我很早就问过。 我发现在不同的阶段,答案是不同的。 开始的时候就是正常的经销商、零售商群体。 因为经营并非易事,只有有经营资质和能力的特定人群才能经营。 然后随着经营放开,随着土地流转,随着新的耕种方式的改变,经营农资的开始有了大户团购、乡村经纪人、机播手、网络、企业直销等新模式。 前几年是行业迅速变化,匆忙试水新事物的几年。各种新名词、新业态都展现出来。零售商死亡论,经销商死亡论轮番喧嚣尘上。东北为代表的批零一体化、乡村经纪人的经营形态确实独领风骚好几年。事实证明,农资电商试水并不成功,直销也只能在特定区域进行。 当土地流转到一定比例,当公众的需求从吃饱到吃好,大户种植变得更需要技术;当散户农户不愿意失去土地,自己又无力耕种时。又有了新的经营群体,譬如说如金丰公社为代表的服务平台,譬如中化的MAP,田园的打药队等等。 经作迷恋品质,大田只想降本。 去年化肥施用是减量的,今年应该依旧。怎么赚钱?经营者除了加大高效、新型产品的比重之外,好像也只能开始赚其他方面的钱了。于是,托管、做产业链的经营者出现,可以让农户有好的收益,自己也赚取利润。 农业保险、贷款之类的企业也异军突起。虽然他们不是传统化肥生产、经营企业,但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农资经营中崭露头角。 以农分期为例,通过订单式生产与厂家直供,依靠自有渠道和线上线下并行的流量来源,以赊销、集采的方式为农户提供高性价比、高品质的农资赊销服务。据了解,近期农分期在河南、山东改变了销售模式,建立新零售模式:一个乡镇选一个零售商,同零售商结合,双方共同开发种地大户。用业内人士的评价就是,改变很大,建立合伙人制度,感觉可行,能落地。 这样的企业还有安信农业保险,是我国第一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在土地改良、土地治理、土地保护等方面发力。 也可能因为外行业的经验,也可能天然的公信力,这些外来的经营企业用自己固有的优势结合肥料业务,从而创造出不一样的业绩。隔行取利,没那么容易,但是其体量也惊人。 目前,服务主体并存的形态,促进行业的发展和繁荣。未来,为农民农资的又将是哪些企业?又会增加哪些服务主体?我们很期待。 |
2018年上半年肥市大规模洗牌 | |
2018年的肥市,好像和其他年份很不同,也仿佛和其他年份 2018-06-20 15:17:49 |
尿素市场稍显疲软,部分地区 | |
端午过后,国内尿素市场稍显疲软,从金联创尿素价格指数 2018-06-20 15:17:03 |
心连心化肥荣获合成氨(无烟 | |
6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2017年 2018-06-20 15:16:07 |
部分肥种销售如火如荼,二铵 | |
国内近期部分肥种销售如火如荼,先有尿素出厂价格突破2 2018-06-20 15:15:01 |
喜讯!17家企业首批入围 “国 | |
绿色是乡村的本色,城市的底色。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 2018-06-20 10:03:13 |
2018年6月20日:国内合成氨价 | |
2018年6月20日:国内合成氨价格市场行情日报,合成氨市 2018-06-20 10:0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