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肥料  化肥
大姜的需肥特点以及优产施肥技术、时间?
时间:2018-12-03 16:07:43      阅读数:

   大姜是重要的调味食品,大姜种植的叶比较多,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大姜的需肥特点。

  大姜的需肥特点以及优产施肥技术、时间:大姜在生长过程中需不断的吸收氮、磷、钾、钙、 镁、硼、锌等元素,其中氮、磷、钾对产量的影响***大。

  氮元素与大姜的生长关系密切,对其产量影响较大。 氮肥供应充足时,大姜表现为叶片肥厚,叶色深,生长旺盛,光合产物多,产量高;缺乏氮素营养时,则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薄,叶色发黄,生长势弱,分枝少,产量低。

  磷肥供应充足时,前期促进大姜苗根系和根茎的生长,促使茎和叶中的光合产物向根茎中转运分配,提高产量;磷元素缺乏时,大姜叶色暗绿,植株矮小,根茎发育不良,产量低。有研究表明,磷素可促进大姜对氮、钾元素的吸收,提高根茎中粗纤维、粗蛋白和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含量。

  大姜对钾素十分敏感,钾元素能促进光合作用,虽不直接参与有机物合成,但可调节体内多种酶的活性,促进糖的运转,改进大姜的品质。钾肥供应充足时,大姜叶片肥厚,茎秆粗壮,分枝增多,抗病性、抗逆性增强,产量高,品质好;钾元素缺乏,不仅影响植株的长势和根茎的发育,导致产量下降,而且增加姜块的粗纤维含量,降低挥发油、维生素C以及糖分含量,影响姜块品质。

  硼、锌等微量元素对大姜的生长和产量也有很大作用。据报道,在土壤中增施硼和锌,能促进植株增高,使叶面积扩大、分枝数增多,而且大姜球大、圆,皮色鲜艳有光泽,品质好。

  据测定,每生产1000千克大姜约吸收氮6.3千克,磷1.3千克,钾11.2千克;氮、磷、钾比例为5:1:8。在幼苗期植株生长缓慢,生长量小,幼苗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也较少,不论是从吸收的***量还是相对量,幼苗期大姜对钾的吸收***多,其次是氮和磷。三股权期以后, 植株生长速度加快,分叉数量增加,叶面积迅速扩大,桐茎生长旺盛,因而需肥量迅速增加。整个旺盛生长期又i 分为:旺盛生长的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时期。在旺盛爿长的前期,大姜吸收的氮、磷、钾的比例为1:0.09:1.48,中期吸收比例基本相同。旺盛生长的后期,大姜呀收的氮、磷、钾比例为1:0.08:1·29。从不同生长封氮、磷、钾吸收比例可以看出,随着生长期的推进,钾削吸收比例略有下降,氮的吸收比例略有上升。因此,大妻对钾的吸收量***大,其次是氮,磷***少。此外,大姜对钙、镁元素的吸收规律一致;吸收量也极为接近;大姜对锌的吸收呈指数曲线变化,在生长后期吸收锌的量比前鞋高出一倍;对硼的吸收表现为双“S”曲线,在生长中期有一平缓吸收区。

  总的看来,大姜不同时期的生长量不同,对各种矿质元素的吸收量也不同,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其生长规律是一致的,具体到各种元素又有各自的吸收特点。

  1、施肥配方:大姜的施肥,在增施有机肥料和深翻改土的基础上,应着重考虑氮、磷、钾三元素的施用,同时注重硼、锌、钙等元素的施用。根据大姜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特点,适宜的大姜专用控释肥配比(氮-磷-钾)主要包括18-9-18、17-9-19等。上述大姜专用控释肥部分加入了大姜生产所需的中微量元素。

  2、施肥时间和方式:建议在夏季作大姜底肥使用,可进行穴施或条沟施。穴施:在两个种姜中间打穴施肥。条沟施:注意种肥隔离,肥料在种籽侧下方6~8厘米处。

  3、施肥用量:一般情况下,施用量为每亩60~80千克。

  4、注意事项:大姜专用控释肥的释放与土壤温度、土壤中水分含量及灌溉水量密切相关。

  5、施肥效果:植株高大、叶片大而肥厚、茎秆粗壮、分枝多;姜球多、排列紧密,节间短而密,根茎大而肥,肉质细嫩,产量高。抗病性增强。

大姜的需肥特点以及优产施肥技术、时间? 大姜的需肥特点以及优产施肥
  大姜是重要的调味食品,大姜种植的叶比较多,今天就和大

2018-12-03 16:07:43

甘肃:化肥减量30%-50%,作物产量不减反增 甘肃:化肥减量30%-50%,作物
  化肥减量30%-50%,作物产量不减反增。笔者近日从甘肃省

2018-12-03 15:45:06

高价“颜色肥”,究竟性价比咋样? 高价“颜色肥”,究竟性价比
  市面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五颜六色的肥料,像复合肥、尿素

2018-12-03 15:43:21

肥料运用的五大误区及肥害预防措施 肥料运用的五大误区及肥害预
  我们有时会发现,给农作物施肥后,不仅不见植株返青转绿

2018-12-03 15:42:22

菜豆高产施肥技术 菜豆高产施肥技术
  菜豆是豆科一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菜豆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2018-12-03 15:41:21

肥料虽是宝,但也要根据土地合理施肥 肥料虽是宝,但也要根据土地
  化肥用量的增加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部分。人均土地的减

2018-12-03 15: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