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吸收的氮主要是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低浓度的硝酸根(NO-2)也可吸收,浓度较高则对作物有害,土壤中的亚硝酸根很少,对作物营养意义不大。某些可溶性有机氮化物,如各种氨基酸、酰胺及尿素等到也能被作物直接吸收,但数量有限。 土壤中氮素的形态可分为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两大类。土壤中的氮绝大部分以有机态存在,其中大多数是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氮化合物,它们必需经微生物分解,转变为无机态氮后才能为作物利用。土壤中的无机态氮很少,一般只占总氮量的1—2%,常以NH+4和NO-3形态存在。无机态氮容易从土壤中淋失和挥发,亦能被土壤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固定,所以土壤中有效氮常处于不足状态。为了获得丰产,施用化学氮肥是十分重要的 酰胺态氮肥如尿素施入土壤后,首先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在土壤中有较大的流动性,且植物根系不能直接大量吸收,以后尿素分子在微生物分泌的脲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碳酸铵,碳酸铵可进一步水解为碳酸氢铵和氢氧化铵。所以尿素施在土壤的表层也会有氨的挥发损失,尿素的转化速度主要取决于脲酶活性,尿素在土壤中需要转化为铵态氮以后,才能大量被植物吸收利用,故尿素作追肥时需要提前施用,否则往往会因为肥效发挥缓慢而影响作物生长。 据统计,我国氮肥利用率在水田为35%-60%,旱田为45%-47%,平均为50%,约有一半损失掉了,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所以合理施用氮肥,提高其利用率,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脲铵中N素以铵态氮和酰胺态氮的形式存在,既能够提供速效营养,又通过抑制脲酶的活性起到缓释的效果,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同时添加了硫,镁,钙,锌等多种中微量元素,营养全面,属于一种新型氮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