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叔”在下地时经常听到农户反映庄稼施肥后生长不快,效果不显著,有时还出现伤根、烧苗、生长停滞等负面作用,除去小厂家的产品外,大品牌产品效果也不好,农户抱怨经销商卖假货,经销商埋怨农户刁难,双方偶尔还闹些不愉快矛盾。实际上在农业生产中虽然肥料在增产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在其中只占一个较小的环节,还因各种因素影响其发挥效能。“黎叔”在这仅就影响肥料利用的因素扔个石头来“引玉”吧。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哟。 在我们施用肥料的过程中,影响肥料最终利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了肥料自身特性、施用过程、作物自身状况以及环境条件等几大方面的因素,不管哪一方面如果有偏差,都会影响肥料的利用率,甚至导致作物因施肥而出现问题。正如水桶原理一样,每个小的因素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才能做到科学、合理施肥。
1.肥料品种的差异。单质肥料中,不同形态的肥料,适合的作物、施肥时间等也不同;例如硝态氮适宜于多数旱地以及秋冬季节效果比铵态氮好;氯化钾适合于水田以及注重纤维的作物,而硫酸钾对有关淀粉、糖度等的作物效果更佳;对于烟草、葱蒜等富含芳香物质的作物,碳铵效果就比尿素更加适合……..同理,原料不同的复合(复混)肥料,其适用作物、使用时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2.肥料品质的差异。不同产地、生产工艺的单质肥料,其纯度不同,杂质含量各异,自然其使用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农业生产中经常出现过磷酸钙烧苗往往是因为其中游离酸、三氯乙醛和三氯乙酸等含量过多引起;有些尿素缩二脲超标引发烧叶伤苗;可能有些朋友知道很多磷酸二氢钾在果实幼果期使用会导致果皮疤痕,而有些磷酸二氢钾却不会,都是因为肥料品质因素。
3.商品肥料质量差异。这包括了肥料外观形式、含量、重量、成份等方面。如粉状肥料相比粒状肥料使用不当更容易伤叶;缓控释肥工艺缺陷引起养份释放出问题;含量重量差异的导致用户用量与计划不一等。在肥料生产门槛低,监管存在不足、不到位的情况下,有些商品肥在这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使用效果。
4.施肥品种、配方的选择。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养份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使用前,应根据肥料性能、作物需肥要求、生产管理模式去选择肥料。比如说多数作物在苗期对磷的要求较高,后期对钾的需求更大,因此磷肥、平衡性复合肥更适宜于底肥;水溶性肥料、高钾型复合肥适宜于后期追;在作物即将进入生殖生长前应停用高氮肥料改用磷钾高些的肥料等。还有些朋友不注重中微量元素的补充,偏施氮磷钾,自然也是枉然。这是施肥时的第一步,如果选错了肥料,怎能做出效果来?
5.施肥时间。作物和人一日三餐一样,也得按时补充营养,很多农户现在耍的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满枝的病虫不打药,叶片不黄不施肥;要不就是行情好时三天一浇五天一灌的追肥;还有的是早早迟迟施肥追求个“大而全”,啥子都加起一起施用。凡事都有得个“度”,该施不施,不该施时乱施,这样做如何能看到施肥效果?再如钙肥,因其吸收传输慢,应该在需求高峰前及时补充施用,否则容易出现缺钙症状。因此应该在打好底肥的基础上,依据作物的生长需求及时、适当的追肥才能充分发挥肥效。
这个施肥时间还包含了一天中适宜于施肥的时间问题,早中晚气温、湿度有差异,建议避开中午高温、高湿、强光时施肥,特别是叶面施肥时,这样有利于避免伤害作物根系、嫩梢和叶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