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一季度能源经济形势及走势报告》,并称3月份提出的国家煤炭应急储备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将在全国开展首批500万吨煤炭储备试点,要求参加首批试点的10家大型煤电企业和秦皇岛等8个港口企业于5月底前完成实物储备。
当前500万吨应急储煤计划很大程度上是有关部门寻求“防通胀与缓电荒”策略下的一种新的尝试——要求主要煤、电和港口等企业适度储备应急煤,以绕开上调电价的方式来应对入夏临近所面临的用电高峰问题。
我们认为,当前通过临时性的应急储煤计划来缓解各地日益凸显的煤炭库存下降以及由此引发的电荒,可能效果有限。毕竟,单纯考虑当前各地的电煤缺口,区区 500万吨应急储备煤,不论是规模还是时间上都难解燃眉之急。如江西等煤炭库存很难维系二十余天,无其他的煤炭补给渠道而指望应急煤,等不到5月底库存就耗尽了。更令人忧虑的是应急储煤计划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相当突出。一则在目前国内外煤价持续上涨下,应急储煤面临着两难之局:应急储备煤规模小则无益于改善当前各地的煤炭库存紧张压力,而若扩大应急储备煤规模则必然进一步抬高国内外煤价。一则当前各地煤炭库存紧张的原因,并非是单纯的煤炭供应问题,而是当前煤电价格顶牛问题,是煤价持续上涨而电价面临管制致使各地火力发电厂,在发电即亏损下不愿采购更多的煤炭所致。
显然,应急煤炭储备计划仅是向存在煤炭库存压力的电企提供不涉及煤价因素的煤炭供应。而在煤电双方并未在价格上达成一致下,电企依然不愿以市场煤价补充库存,而煤企则也不太情愿折价增加煤炭供给。这意味着要缓解电荒,煤炭应急储备将不得不继续“应急”下去,从而或干扰煤炭市场秩序。
当务之急一方面需适度打开电价上调空间,缓解当前煤电价格冲突压力,另一方面则适度给予电企发电补贴,以稳定煤电市场情绪。与此同时,适度加快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价市场化形成机制,从而系统性地改善当前煤电价格顶牛问题。否则以缓解电荒名义迫使煤企稳定或降低煤价,很可能带来的是电荒未见缓解、煤荒却接踵而至。
我们认为,当前国内煤炭市场业已国际化,国内煤价已不能维系独立于国际市场之行情。如自2009年中国首次由煤炭净出口国变身为净进口国以来,国内煤炭供需缺口就呈持续扩张态势。如2009年煤炭全年净进口为1000多万吨,而至2010年则扩张至1.65亿吨,以去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2.5亿吨标准煤为例,按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比七成计算,去年煤炭进口依存度约为7%。显然,在当前中国主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下,中国煤炭进口需求将直接反映在国际煤价上,国内煤价与国际煤价接轨之趋势以难以扭转。
有效的煤炭储备体系需理顺煤电价格传导机制,否则在继续实行电价管理定价下,煤炭储备体系将很容易妨碍煤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倒逼煤价重归价格双轨制。这方面粮食市场的教训值得反思,即当前中储粮利用政策赋予的保护价收购粮食、顺价市场售粮之职能,事实上主导了国内粮食流通市场,使国内粮价走势更多地取决于中储粮对粮食的吐纳。显然,在煤电价格顶牛和煤炭上下游价格信号未能有效传导下,构建国家煤炭储备体系,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的国家煤炭储备机构事实上垄断煤炭流通市场之格局,最终国内煤价就不再为市场定价,而是煤炭储备机构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