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肥料  化肥
未来农民种好地够不够?
时间:2014-02-22 18:14:41      阅读数:

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总人口和农业人口最多的大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尽管国家很重视“三农”,已经连续十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剑指“三农”问题,但又不得不承认,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远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总人口和农业人口最多的大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尽管国家很重视“三农”,已经连续十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剑指“三农”问题,但又不得不承认,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和乡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增大,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必须依靠外出务工来增加收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主体是4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和老人,而留在农村在家务农的农民并未富裕,中国农业依然十分落后,处于自给半自给的传统农业阶段,农民还是活得很累很艰难,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站在农资人的角度,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我谈谈自己对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一些看法。

农民为什么不能富裕?

    抛开政治、体制、经济、环境等因素,从农民自身来看,农民为什么不能富裕?种田为什么不赚钱?种地为什么没有收益保障?农民的收入为什么不能持续增长?

    市场经济条件下,包干到户,农民实际上就是一家自负盈亏的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如何销售,销售给谁,赚钱还是亏本,都是自己的事,是完全独立的,是自主决策的。

那问题就出来了:农民具备企业盈利的条件和能力吗?

    我们都非常清楚,当前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普遍文化素质低,大部分农民并不具备商人的头脑和意识,也不具备闯市场的天资,而是一群地地道道的生产者,是一群只会埋头苦干的专职生产者,大部分农民是想着如何种好地、如何增加产量、如何避免天灾有个好收成的,官方语言也是把农民称为“农业生产者”。

    生产企业要盈利,就必须做到产销对路,产销两不误。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农民形成了专职生产的习惯和特点,这就决定了农民在“产”的方面相对得心应手,但在“销”的方面往往就一筹莫展了。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农产品卖不出去或只能贱卖、农产品价格频现暴涨暴跌、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甚至出现“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为代表的小宗农产品价格如坐过山车的现象,往往农民的损失也非常惨重。

    最要命的是,“销”会决定“产”,而农民接收信息的渠道很狭隘,接收的信息往往是零碎的和滞后的。农民往往依靠个人经验和片面的信息来决定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盲目跟风,别人种什么也跟着种什么,或者什么价格好就种什么,等到自己收成时才发现价格已经不好了,产量过剩、“菜贩子”压价、政府控制价格等等情况,因此才会导致“行情好时一哄而上、行情差时一哄而下”、“增产不增收”、“丰收悖论”的现象发生,可以肯定地说,小农户注定是玩不过大市场的。

处于农产品供需链条最低端的农民,很难及时获取准确的需求信息和科学的分析指导,很难预测农产品价格走向和市场供应情况,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生产的产品不一定适销对路。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又决定了自身产量有限,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对“菜贩子”没有话语权,缺少定价权,无法处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且,农业耕种很大程度上是要“靠天吃饭”的,病虫害暴发、自然灾害都有可能会对农作物收成产生重创。再加上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差、农业保险不健全、土地分散种植、粮食收购价格由国家制定等体制上的原因,你就明白农民为什么不富裕的原因了。

政策的变化

    1983年,中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格局从此形成。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要求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而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

    政策发生巨大变化,说明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大包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这也传达出一个鲜明的信号:农村改革又到了势在必行的时期,并指明了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

    对于农民而言,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主要面临两个问题:第一、农民土地经营规模小,农民沿用传统经验和手工劳动工具,机械化大生产既不合算,也不可能,生产效益低下,不能形成规模效率,导致农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投入产出比低,农民收入水平未能提高,同时,农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第二、阻碍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土地流转困难,承包责任制使许多农民不能真正离开土地,安心从事非农产业;另一方面,又使得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不能通过扩大生产面积取得规模效益,做“专职农民”,因此,承包责任制既阻碍了广大农民真正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又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农业规模化生产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这也必然会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格局和体制,规模种植者将从中受益,成为农村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性人物,成为农村勤劳致富的带头人。这一部分新型农民将真正富裕起来,但毕竟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因此,从事生产种植的农民总人数不减少,部分农民不转移从事其他职业(非农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恐怕农民就无法真正的富裕起来,恐怕现状就难以改变和突破。

农民仅仅种好地够不够?

    农民参与农产品销售,既要负责“产”,又要负责“销”,即使是成小规模化种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了,就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吗?就可以掌握农产品定价权吗?与市场对接就能够更加主动了吗?

    我个人持怀疑态度,我相信肯定有一小部分规模种植者,甚至是资本进入者,利用自己的种种资源和优势,可以做到产销一体化,可以做出特色和产生盈利,华丽转身,实现真正的规模化经营。但大部分农民还是做不到,特别是小规模种植者,种植十亩和一百亩的区别并不是很大,还是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挑战,还是难以做好“销”的方面。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农民仅仅种好地就可以了,专心生产环节,不用操心农产品的销售,换句话说,农民只要安心把地种好,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就能获得比较稳定的收益。

谁来负责农产品的“销”?谁来负责种出来的农产品卖个好价钱?

    本地的经销商,既有可能是批发商,也有可能是零售商,但一定具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能够进入农产品的流通领域,打通销路,如农企对接、农超对接。既给农民供应全套的生产资料,又参与农产品的收购与销售,扩大了经营范围和盈利环节,农民不用担心种好了地却卖不出去,或者卖不了好价钱,种植收益有了基本保障。

    这样的话,随着农业生产全面推进机械化,农民用机械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来种地,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农业技术的潜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依靠建立经销商(零售商)+农民的产销模式,经销商完成所有的采购程序和销售工作,农民的工作就变得非常简单,只需要按照要求种好地即可,只要想尽办法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即好,其余的事情统统不用管,都交给经销商来搞定,包括种植的品种和数量、农资产品的供应和农产品回购。这等于是经销商和农民捆绑在了一起,达成牢固的利益结盟,让农民也能够有可观的收益,减少市场波动造成的损失,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一些企业在尝试直供种植大户,即公司+种植大户的模式,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农产品收购、农产品销售甚至农产品深加工都是由公司来完成,是完全一体化的,种植大户只要种好地就可以了,增产又增收,大大提高了种植大户的生产积极性。

作者: 黄兵

来源:第一营销网

 

潍坊诸城惊现“地瓜王”重达22.8斤! 潍坊诸城惊现“地瓜王”重达
  潍坊诸城被誉为“舜帝之都”,是舜文化的发祥

2017-11-16 09:26:48

2017年11月16日:国内尿素价格市场行情日报 2017年11月16日:国内尿素价
  2017年11月16日:国内尿素价格市场行情日报,今日国内尿

2017-11-16 08:51:18

2017年11月16日:国内磷酸一铵价格市场行情日报 2017年11月16日:国内磷酸一
  2017年11月16日:国内磷酸一铵价格市场行情日报,磷酸一

2017-11-16 08:50:35

2017年11月16日:国内磷酸二铵价格市场行情日报 2017年11月16日:国内磷酸二
  2017年11月16日:国内磷酸二铵价格市场行情日报,二铵企

2017-11-16 08:49:43

2017年11月16日:国内氯化钾价格市场行情日报 2017年11月16日:国内氯化钾
  2017年11月16日:国内氯化钾价格市场行情日报,国内氯化

2017-11-16 08:48:51

2017年11月16日:国内硫酸钾价格市场行情日报 2017年11月16日:国内硫酸钾
  2017年11月16日:国内硫酸钾价格市场行情日报,国内硫酸

2017-11-16 08: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