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化肥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但是施肥不均衡、肥料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现象普遍存在。在如此形势下,缓控释肥因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都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农民的重视。2010年缓控释肥产业更是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下一步该产业的发展态势如何,怎样谋求更大的发展?近日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民教授。
张民教授指出,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是解决施肥不均衡、肥料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关键,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到许多田间施肥技术的推广需要相对较高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农民的接受能力要求也比较高,尤其是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的情况下,要求多次追肥和化肥深施困难较大。但是以缓控释肥为代表的新型肥料将科学施肥技术物化在了肥料里面,农民通过一季作物一次施用新型缓控释肥料肥料便能达到科学合理施肥的目的,既达到作物对多种养分需求的横向平衡,又达到养分供应在作物各生育期的纵向平衡。
张民教授表示,缓控释肥在国内的推广已经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首先是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正在发生变化,集中、规模经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更有利于新型缓控释肥料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大面积施用;政府方面也不断加大对新型肥料研发和推广的支持力度,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对新型肥料的施用进行补贴,极大的提高了农民使用新型肥料的积极性;另外,行业内技术研发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有力促进了行业内技术的创新,加快了业内信息的流动,推动了缓控释肥事业的发展和壮大;最后,张民教授指出,目前最有利的条件是来自农民的支持和接受,缓控释肥多年来良好持续的增产效果以及对农业投入尤其是施肥用工的节省已经获得了众多农民的认可,已为缓控释肥的进一步快速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谈及目前国内的缓控释肥市场,张民教授指出,一个行业要做大做强,需要众多企业共同参与,缓控释肥行业也是如此。目前国内生产缓控释肥的企业越来越多,这对于缓控释肥的推广和普及是一件好事。但是其中虚用概念、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的现象应该引起相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的警觉。张民教授建议,相关执法部门应依照缓控释肥料相关标准进行严格执法,加大不法经营的行为成本;企业首先要进行自律,生产的产品一定要符合现有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在把好产品质量关的基础上,企业要进行紧密联合,形成行业内互相监督的氛围,不断净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张民教授着重强调,新产品的上市,需要一个严格的过程,需要从国家到省级到地方各级部门的严格检验和把关,需要科研机构、推广部门和企业共同开展大范围、长时间的多年多点定位试验和示范,才能确保一种新型肥料品种在实际应用中真正达到增产、增效、减少面源污染的目的,从而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根本利益。
最后,张民教授提到了越来越被企业和农民看重的农化服务。他表示,缓控释肥料的一大特性就是施肥的精确性提高了,更加适合当时、当地的一些特殊的农业环境,但是肥料的施用技巧和对施用环境的要求也相应增高了。张民教授告诉笔者,在其长期的田间试验示范和农村调研中,经常会出现地块相似、肥料相同、田间管理相同的情况下却出现了作物生长情况和产量的巨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是因为农民对新型缓控释肥料的特性认识不足,施肥的部位或时间不当造成的,例如,将缓控释肥作为追肥撒施在麦田地表,施肥部位过浅以至于使其处在地表的干土层内而使养分不能释放。这就需要企业、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以及肥料经销商向农民提供更加有力的施肥技术指导,需要农化服务真正落到实处,做到农民的心坎上。
在交谈中,张民教授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深深关注溢于言表,对缓控释肥产业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更是充满信心,他说,这一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今后仍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向多元化格局转变;产品市场逐步细分,面向作物的专用缓控释肥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