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打假历来备受重视,全社会对假农资喊打声一片。然而,假农资猖獗依旧。笔者在基层发现,问题关键还是出自执法部门,“养鱼执法”、权力寻租成了公开的秘密,一些“潜规则”成了造假卖假者的保护伞。 作为一名基层农资零售商,笔者多年来掌握了这样的情况:很多农资店都公开摆放着一些“不怕查”的假冒伪劣复合肥,另一些“怕查”的则藏在库里。这些复合肥一般由当地小厂生产,“怕查”、“不怕查”,厂家业务员会事先告诉经销商。 何为“不怕查”化肥?就是产品虽都不达标或偷减含量,但成分还在。比如总养分含量40%的,却标识为45%或48%或51%,要不就把氯基复合肥标识为硫基复合肥,这样做有利于提高零售价格。假冒伪劣复合肥在进入市场以前,厂家事先和有关部门打好招呼,上缴一定数额的“保护费”,达成某种默契,经销商尽可放心大胆出售。 何为“怕查”化肥?就是质量确实很差,厂家从包装到含量会根据经销商的事先约定专门灌装。这类肥料经销商一般不会公开出售,比如在捆绑销售中,进价60元/捆的地膜,绑上一袋这样的复合肥,就只卖到50元/捆。表面上让农民觉得价格便宜,而暗中却从量上拉动劣质化肥的销售。试想,卖一捆地膜就要亏10元,经销商只有从劣质化肥那里加倍赚取回来。加之劣质化肥进价低,加价空间较大,利用明降暗升的伎俩,蒙蔽不明真相的农民。当然,据笔者了解,这也是不少经销商面对恶性竞争时的无奈之举。 笔者认为,假农资之所以屡禁不绝,根本原因在于监管失控。一是“养鱼执法”、权力寻租。所谓打假,就是假打,打来打去,无非是为了一时新闻宣传的需要,或是为了某些官员的形象塑造。二是受阻于“潜规则”。造假卖假者利用人际关系,通过一系列“公关”手段,上缴一定数额的“保护费”给有关执法部门,请求在其辖区内获得庇护,于是假冒伪劣就可以公开摆上货架销售了。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业内普遍反映相关部门打大不打小、打真不打假的真正原因——为了局部地区或小部门利益,不惜牺牲农民利益已成顽疾。只要这类顽疾存在,假农资就很难被真正清出市场,坑农、害农事件就难以销声匿迹。 看来,首先打掉其后的保护伞,才是农资打假重中之重。
|
潍坊诸城惊现“地瓜王”重达 | |
潍坊诸城被誉为“舜帝之都”,是舜文化的发祥 2017-11-16 09:26:48 |
2017年11月16日:国内尿素价 | |
2017年11月16日:国内尿素价格市场行情日报,今日国内尿 2017-11-16 08:51:18 |
2017年11月16日:国内磷酸一 | |
2017年11月16日:国内磷酸一铵价格市场行情日报,磷酸一 2017-11-16 08:50:35 |
2017年11月16日:国内磷酸二 | |
2017年11月16日:国内磷酸二铵价格市场行情日报,二铵企 2017-11-16 08:49:43 |
2017年11月16日:国内氯化钾 | |
2017年11月16日:国内氯化钾价格市场行情日报,国内氯化 2017-11-16 08:48:51 |
2017年11月16日:国内硫酸钾 | |
2017年11月16日:国内硫酸钾价格市场行情日报,国内硫酸 2017-11-16 08:48:01 |